您好,欢迎访问米博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!

优质环保原料

更环保更安全

施工保障

流程严谨、匠心工艺

使用年限

高出平均寿命30%

全国咨询热线

+14780025606

行业新闻

新闻动态

联系我们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米博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

咨询热线:

+14780025606

19113158187

讲古:从唐代“阅武堂”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

发布时间:2024-09-01 01:22:35人气:

  讲古:从唐代“阅武堂”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,位于东濠涌东侧,老广州人习惯称该地为“东较场”。从唐始直至清代,这里一直就是阅武场,是广东武科乡试以及军队操练、阅兵的地方。到了近现代,这里成为公共体育场,至今仍沿袭着公共体育的功能。

 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这方土地的历史用途,可上溯至唐代武则天时期。唐长安二年(702年),武则天“始设武举”,规定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以选拔武备人才。相传在今天广东省体育场这个地方设立了“阅武堂”,从此,广东武科乡试一直在此举行。同时,这里也是军队习武和阅兵的场所。

  明代景泰五年(1454年),总督两广军务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昂对“阅武堂”进行扩建,设立了演武堂和演武场,功能不变。据《广东通志》记载,演武堂和演武场“为堂五间,高三丈有奇,深广如之,泊水厅三间、东西厢房各三间、四卫厅各三间”;在此地可“聘望可见数百里之远”。明代嘉靖年间,葡萄牙人克路士曾在广州停留,后在其所著的《中国志》中,对演武堂和演武场作了这样的记述:“此处可集合一支大军”。由此可见,演武堂和演武场应是一个建筑雄伟、场地开阔的处所。

  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重修此地。据《驻粤八旗志》记载,演武堂变为演武厅,“厅五间,箭亭三间”。演武场改称“东较场”,“较”通“校”,又称校场、教场。当时东较场面积广大,长约1100余尺,宽近1300尺,包括了今天英雄广场、省人民体育场以及东西两侧的地块。

  东较场作为清代广州驻军的操练和阅兵之地,每年驻扎省城的军队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操演、阅兵仪式。当时东较场建有牌坊一座,上书“东较场”,位置在今较场西路与中山路交汇点,可惜该牌坊于1959年被拆除。

  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,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官员,还亲赴东较场检阅军队,备战抗英。

  1901年,清廷宣布实行“新政”,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以及各地编练新军,东较场作为有1200年历史的广东武科考场的使命结束。

  废除武科举后,一些有识之士呼吁,把东较场改造成为对国民进行尚武教育和军事体育训练的基地,以抵御外侮,重振国威。

  广东新军始建后,将东较场辟为练兵场。同时,为了适应编练新军的需要,广东陆军学堂、武备学堂、将弁学堂等各类军事教育机构也在东较场一带陆续设办。

  这个时期,一些外国传教士在广东开办新式学堂,开设了西式体育课程,甚至还聘请外籍体育老师,将西方近代体育引入,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。1906年1月10日,由两广学务处发起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动会——“广东省运动会”在东较场举行,时称“广东省大运动会”。

  广东省运动会的比赛场地设置参照了1896年雅典奥运会(第一届夏季奥运会)运动场的式样,在场地中心用石灰划出一条长约300米的椭圆形跑道,然后用白绸布料将场地分隔和装饰,场内设有跳高、跳远两个沙坑,司令台(主席台)是用竹竿搭起的竹棚,非常简陋。

  这次“广东省运动会”的比赛项目只设有负重竞走、二人三足走、徒手跳高、徒手跳远、持竿跳高等,参加人数不多,只有岭南学堂、南武学堂、时务学堂等17所学校的学生,但毕竟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广东的最早萌芽,富于历史意义。结果,岭南学堂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,两广学务处给他们颁发了一面绣有双龙戏珠的得胜旗。之后,直至广东省立体育场的建成,广东省运动会共在东较场这简陋的运动场举办了4次,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体育在广东的普及和发展。

  以后,西方近代体育已成为广东体育的主流,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为改善国民体质,大力推广公众体育,呼吁兴建公共运动场。

  1916年,他进京请示大总统黎元洪,拟将东较场僻为永久性公共运动场,黎元洪表示支持,并批复道:“据广东省长朱庆澜呈提倡军国民教育拟设公共运动场,请拨用省城东郊校场地址并恳饬部立案,以垂久远……”让朱庆澜着手筹款修筑。

  然而,由于东较场地块属于清朝旗产,而朱庆澜又于1917年离开了广东,运动场工程便遭搁浅。之后,东较场一度计划辟为广州第二公园。

  1922年,时任广州市政厅长孙科为筹集军饷,将东较场划分成多个区块分别拍卖。此后,公共运动场的选址便没有了着落,连省运动会也没有了固定举办场地,先后借用过广东大学、中山大学等学校的运动场作会场。

  1924年1月,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,点燃了大的熊熊烈火。当年6月,孙中山在东较场检阅军队的操练。

  1925年6月,“省港大”开始,邓中夏、陈延年、苏兆征、张太雷、鲍罗廷等经常来东较场进行宣传演讲。

  1927年12月11日凌晨,张太雷、叶挺、恽代英、叶剑英等领导士兵、工人和农民两万多人举行广州起义。起义军的第一战是攻占广东省党部所在地(即广东咨议局阳址,今广州近代史博物馆),另由徐光英、叶镛率领中路军进攻东较场。

  12月13日,广州起义失败,参加广州起义的工人队伍在东较场被,今天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英雄广场,就是为纪念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而建。

  1930年,广东省政府正式收回东较场。省政府主席陈铭枢任命教育厅长金曾澄、建设厅长邓彦华、财政厅长范其务等,就建设广东省立体育场进行谋划。

  1930年7月,广东省立体育场建设委员会成立,随即展开工程预算、工程招标、工程设计等系列工作。同年举行开工典礼,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。1932年10月,广东省立体育场竣工投入使用,这是当时全国规模较大、最为标准的体育场之一。

  广东省立体育场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3.6万多平方米,按照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场规范建设,田径场为南北向,分为东跑道、西跑道和U形500米跑道,田径场中央为足球场,可用于足球、羽毛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体操等运动项目比赛。体育场看台分为东、西、北三部分,框架结构,均有挡雨棚。座席分为司令台(高两层,坐西朝东,四坡屋顶)、名誉席、运动员席、记者席、普通观众席、团体席,共可容纳25000观众。场内设有完备的明沟、暗沟等排水系统以及照明、广播设备、金属护栏等设施。看台下为运动员宿舍、浴室、厕所等。

  1933年5月10日-17日,广东省第12次运动会在省立体育场举行,这次运动会盛况空前,设有田赛、径赛、全能、足球、篮球等项目,共有11人破8项全国纪录,13人破8项省纪录。

  1935年1月,广东省第一次“民众运动大会”在省立体育场开幕。大会以提倡民众体育、锻炼健全体魄及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。除篮、排球及田径项目外,还设武术表演。

  1935年,省立体育场的第二期工程——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在体育场东侧建成使用,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所公立体育大专学校。

  1937年,省立体育场拟计划扩建,但受抗战爆发的影响而搁浅。1938年,日军侵占广州,把省立体育作为侵华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,建起了仓库和工厂,并铺上铁轨修筑了月台,体育场的建筑结构遭到破坏。

  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军政部接收省立体育场,驻军一度进驻整个体育场和体育专科学校,引起社会的一致谴责。最终,军队交还了体育场,但体育场东侧校舍、篮球场等地依旧被占用。不久,被日军破坏的省立体育场得到复建。

  从1906年到1947年,广东省共举办过15次全省的运动会,地点均在广州,其中有9次在省立体育场举办,这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广东近现代体育运动发源地。

  1949年后,广东省文体局接管了省立体育场。1950年7月,省立体育场正式更名为“广东省人民体育场”,并展开建筑修复工程,旨在“要复建起真正属于人民的体育场”。

  1953年,省人民政府体育委员会成立,省人民体育场归省体委管理。同年,省人民体育场修复工程竣工。新的体育场包括了可容纳8000观众的钢结构主席台和看台、可容纳5000人的篮球场钢结构看台和增设灯光设备。1956年广东省第一届运动会在此举行,粤东、粤西、粤中、粤北、海南、钦州、广州和华侨8个代表团的452名运动员参加田径、自行车、体操3项比赛,另有排球、足球(包括香港队)表演赛。特别是德意志共和国田径队还参加了开幕式。之后第三、四、五、六等多届省运会均在此举办。

  1977年,广东省体委鉴于省体育场承担国际比赛任务繁多,看台座位数量较少,且为钢结构木板看台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问题,对省人民体育场实施系统改造计划。1979年动工,1980年竣工。改造后的体育场拥有27000多个观众座位,23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看台,并在足球场上建有灯光照明铁塔4座,场内配有电动计时记分设备;另外,篮球场完善为有7000座位的灯光球场,这些设备在当时全国已非常先进。从此,省人民体育场成为广东承办国际赛事的重要舞台。

  1980年6月8日,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在省人民体育场开幕,这是改革开放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,首次向世界打开体育大门举办的国际赛事。

  同年10月13日-19日,在省人民体育场举行了“万宝路”广州网球精英大奖赛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体育冠名权比赛,由此拉开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序幕,开启了中国体育赞助的大门。

  1983年11月,广州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在省人民体育场举行,揭开了中国女子足球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新篇章。

  省人民体育场也是“省港杯”在广州的主场。“省港杯”足球赛是由亲自批复举办,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批准的、第一个地方涉外体育竞赛,自1979年以来,每年举办一届。第一、二届赛事因当时省人民体育场进行改造,比赛选在越秀山体育场进行。

  1981年1月18日,第三届省港杯足球赛便在改造后的省人民体育场开幕。迄今为止,省体育场见证了39届共28场省港杯的精彩赛事。

  1984年,省体委为筹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比赛场地,计划拆除省人民体育场北边建筑设施,在原址兴建一座现代体育场馆作为六运会主场馆。但该方案最终没有获得批准。六运会场馆改在旧天河机场建造,即今天的天河体育中心,省人民体育场则作为六运会男子足球比赛的赛场。1985年,在体育场北部建成英雄广场。

  1990年10月,为迎接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,由香港知名人士捐助进行改建工程。新建了看台风雨飘篷,安装了观众席椅子,铺设橡胶跑道,改造灯光设备,装修贵宾厅、新闻发布厅、新闻记者工作室、运动员裁判员休息室、药检室、医务室、浴室、洗手间等。几经修建后占地面积39645平方米,观众席共27096个座位。

  1999年,政府计划对省人民体育场进行改造,欲在2001年九运会之后,拆除省人民体育场所有建筑物,兴建体育公园,但该规划迟迟未获通过,2004年广州成功申办到2010亚运会后,省政府批准将省人民体育场纳入广州亚运会比赛场馆。至此,省人民体育场历时5年的拆除危机得以解除。

 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,位于东濠涌东侧米博体育官方app下载,老广州人习惯称该地为“东较场”。从唐始直至清代,这里一直就是阅武场,是广东武科乡试以及军队操练、阅兵的地方。到了近现代,这里成为公共体育场,至今仍沿袭着公共体育的功能。

 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这方土地的历史用途,可上溯至唐代武则天时期。唐长安二年(702年),武则天“始设武举”,规定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以选拔武备人才。相传在今天广东省体育场这个地方设立了“阅武堂”,从此,广东武科乡试一直在此举行。同时,这里也是军队习武和阅兵的场所。明代景泰五年(1454年),总督两广军务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昂对“阅武堂”进行扩建,设立了演武堂和演武场,功能不变。据《广东通志》记载,演武堂和演武场“为堂五间,高三丈有奇,深广如之,泊水厅三间、东西厢房各三间、四卫厅各三间”;在此地可“聘望可见数百里之远”。明代嘉靖年间,葡萄牙人克路士曾在广州停留,后在其所著的《中国志》中,对演武堂和演武场作了这样的记述:“此处可集合一支大军”。由此可见,演武堂和演武场应是一个建筑雄伟、场地开阔的处所。

  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重修此地。据《驻粤八旗志》记载,演武堂变为演武厅,“厅五间,箭亭三间”。演武场改称“东较场”,“较”通“校”,又称校场、教场。当时东较场面积广大,长约1100余尺,宽近1300尺,包括了今天英雄广场、省人民体育场以及东西两侧的地块。

  东较场作为清代广州驻军的操练和阅兵之地,每年驻扎省城的军队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操演、阅兵仪式。当时东较场建有牌坊一座,上书“东较场”,位置在今较场西路与中山路交汇点,可惜该牌坊于1959年被拆除。

  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,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官员,还亲赴东较场检阅军队,备战抗英。

  1901年,清廷宣布实行“新政”,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以及各地编练新军,东较场作为有1200年历史的广东武科考场的使命结束。

  废除武科举后,一些有识之士呼吁,把东较场改造成为对国民进行尚武教育和军事体育训练的基地,以抵御外侮,重振国威。

  广东新军始建后,将东较场辟为练兵场。同时,为了适应编练新军的需要,广东陆军学堂、武备学堂、将弁学堂等各类军事教育机构也在东较场一带陆续设办。这个时期,一些外国传教士在广东开办新式学堂,开设了西式体育课程,甚至还聘请外籍体育老师,将西方近代体育引入,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。1906年1月10日,由两广学务处发起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动会——“广东省运动会”在东较场举行,时称“广东省大运动会”。

  广东省运动会的比赛场地设置参照了1896年雅典奥运会(第一届夏季奥运会)运动场的式样,在场地中心用石灰划出一条长约300米的椭圆形跑道,然后用白绸布料将场地分隔和装饰,场内设有跳高、跳远两个沙坑,司令台(主席台)是用竹竿搭起的竹棚,非常简陋。

  这次“广东省运动会”的比赛项目只设有负重竞走、二人三足走、徒手跳高、徒手跳远、持竿跳高等,参加人数不多,只有岭南学堂、南武学堂、时务学堂等17所学校的学生,但毕竟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广东的最早萌芽,富于历史意义。结果,岭南学堂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,两广学务处给他们颁发了一面绣有双龙戏珠的得胜旗。之后,直至广东省立体育场的建成,广东省运动会共在东较场这简陋的运动场举办了4次,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体育在广东的普及和发展。

  以后,西方近代体育已成为广东体育的主流,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为改善国民体质,大力推广公众体育,呼吁兴建公共运动场。1916年,他进京请示大总统黎元洪,拟将东较场僻为永久性公共运动场,黎元洪表示支持,并批复道:“据广东省长朱庆澜呈提倡军国民教育拟设公共运动场,请拨用省城东郊校场地址并恳饬部立案,以垂久远……”让朱庆澜着手筹款修筑。

  然而,由于东较场地块属于清朝旗产,而朱庆澜又于1917年离开了广东,运动场工程便遭搁浅。之后,东较场一度计划辟为广州第二公园。

  1922年,时任广州市政厅长孙科为筹集军饷,将东较场划分成多个区块分别拍卖。此后,公共运动场的选址便没有了着落,连省运动会也没有了固定举办场地,先后借用过广东大学、中山大学等学校的运动场作会场。

 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,在上世纪20年代,东较场还一度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活动场地。1924年1月,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,点燃了大的熊熊烈火。当年6月,孙中山在东较场检阅军队的操练。

  1925年6月,“省港大”开始,邓中夏、陈延年、苏兆征、张太雷、鲍罗廷等经常来东较场进行宣传演讲。

  1927年12月11日凌晨,张太雷、叶挺、恽代英、叶剑英等领导士兵、工人和农民两万多人举行广州起义。起义军的第一战是攻占广东省党部所在地(即广东咨议局阳址,今广州近代史博物馆),另由徐光英、叶镛率领中路军进攻东较场。

  12月13日,广州起义失败,参加广州起义的工人队伍在东较场被,今天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英雄广场,就是为纪念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而建。

  1930年,广东省政府正式收回东较场。省政府主席陈铭枢任命教育厅长金曾澄、建设厅长邓彦华、财政厅长范其务等,就建设广东省立体育场进行谋划。1930年7月,广东省立体育场建设委员会成立,随即展开工程预算、工程招标、工程设计等系列工作。同年举行开工典礼,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。1932年10月,广东省立体育场竣工投入使用,这是当时全国规模较大、最为标准的体育场之一。

  广东省立体育场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3.6万多平方米,按照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场规范建设,田径场为南北向,分为东跑道、西跑道和U形500米跑道,田径场中央为足球场,可用于足球、羽毛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体操等运动项目比赛。体育场看台分为东、西、北三部分,框架结构,均有挡雨棚。座席分为司令台(高两层,坐西朝东,四坡屋顶)、名誉席、运动员席、记者席、普通观众席、团体席,共可容纳25000观众。场内设有完备的明沟、暗沟等排水系统以及照明、广播设备、金属护栏等设施。看台下为运动员宿舍、浴室、厕所等。

  1933年5月10日-17日,广东省第12次运动会在省立体育场举行,这次运动会盛况空前,设有田赛、径赛、全能、足球、篮球等项目,共有11人破8项全国纪录,13人破8项省纪录。

  1935年1月,广东省第一次“民众运动大会”在省立体育场开幕。大会以提倡民众体育、锻炼健全体魄及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。除篮、排球及田径项目外,还设武术表演。

  1935年,省立体育场的第二期工程——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在体育场东侧建成使用,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所公立体育大专学校。

  1937年,省立体育场拟计划扩建,但受抗战爆发的影响而搁浅。1938年,日军侵占广州,把省立体育作为侵华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,建起了仓库和工厂,并铺上铁轨修筑了月台,体育场的建筑结构遭到破坏。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军政部接收省立体育场,驻军一度进驻整个体育场和体育专科学校,引起社会的一致谴责。最终,军队交还了体育场,但体育场东侧校舍、篮球场等地依旧被占用。不久,被日军破坏的省立体育场得到复建。

  从1906年到1947年,广东省共举办过15次全省的运动会,地点均在广州,其中有9次在省立体育场举办,这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广东近现代体育运动发源地。

  1949年后,广东省文体局接管了省立体育场。1950年7月,省立体育场正式更名为“广东省人民体育场”,并展开建筑修复工程,旨在“要复建起真正属于人民的体育场”。1953年,省人民政府体育委员会成立,省人民体育场归省体委管理。同年,省人民体育场修复工程竣工。新的体育场包括了可容纳8000观众的钢结构主席台和看台、可容纳5000人的篮球场钢结构看台和增设灯光设备。1956年广东省第一届运动会在此举行,粤东、粤西、粤中、粤北、海南、钦州、广州和华侨8个代表团的452名运动员参加田径、自行车、体操3项比赛,另有排球、足球(包括香港队)表演赛。特别是德意志共和国田径队还参加了开幕式。之后第三、四、五、六等多届省运会均在此举办。

  1977年,广东省体委鉴于省体育场承担国际比赛任务繁多,看台座位数量较少,且为钢结构木板看台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问题,对省人民体育场实施系统改造计划。1979年动工,1980年竣工。改造后的体育场拥有27000多个观众座位,23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看台,并在足球场上建有灯光照明铁塔4座,场内配有电动计时记分设备;另外,篮球场完善为有7000座位的灯光球场,这些设备在当时全国已非常先进。从此,省人民体育场成为广东承办国际赛事的重要舞台。

  1980年6月8日,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在省人民体育场开幕,这是改革开放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,首次向世界打开体育大门举办的国际赛事。

  同年10月13日-19日,在省人民体育场举行了“万宝路”广州网球精英大奖赛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体育冠名权比赛,由此拉开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序幕,开启了中国体育赞助的大门。

  1983年11月,广州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在省人民体育场举行,揭开了中国女子足球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新篇章。

  省人民体育场也是“省港杯”在广州的主场。“省港杯”足球赛是由亲自批复举办,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批准的、第一个地方涉外体育竞赛,自1979年以来,每年举办一届。第一、二届赛事因当时省人民体育场进行改造,比赛选在越秀山体育场进行。1981年1月18日,第三届省港杯足球赛便在改造后的省人民体育场开幕。迄今为止,省体育场见证了39届共28场省港杯的精彩赛事。

  1984年,省体委为筹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比赛场地,计划拆除省人民体育场北边建筑设施,在原址兴建一座现代体育场馆作为六运会主场馆。但该方案最终没有获得批准。六运会场馆改在旧天河机场建造,即今天的天河体育中心,省人民体育场则作为六运会男子足球比赛的赛场。1985年,在体育场北部建成英雄广场。

  1990年10月,为迎接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,由香港知名人士捐助进行改建工程。新建了看台风雨飘篷,安装了观众席椅子,铺设橡胶跑道,改造灯光设备,装修贵宾厅、新闻发布厅、新闻记者工作室、运动员裁判员休息室、药检室、医务室、浴室、洗手间等。几经修建后占地面积39645平方米,观众席共27096个座位。

  1999年,政府计划对省人民体育场进行改造,欲在2001年九运会之后,拆除省人民体育场所有建筑物,兴建体育公园,但该规划迟迟未获通过,2004年广州成功申办到2010亚运会后,省政府批准将省人民体育场纳入广州亚运会比赛场馆。至此,省人民体育场历时5年的拆除危机得以解除。
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