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奖不要赏|淡豹怎样形容今天这奇奇怪怪的时代情绪呢?这是个时兴茨威格名句的年代: “那时她还太年轻,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,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。”命运、馈赠、礼物、价格, 4 个词玩“连连看”,能用来形容许多先扬后抑的人生。我总觉得这话有点问题——第一,它认为什么都能换算成钱。我们确实处在认为什么都能货币化的年代。第二,这警句背后的假设是,收礼物(原本!)是件好事,毋庸置疑,只是别拿得太轻松、太高兴。
真的吗?假如能不付代价地拿礼物,就最好不过?如果文化人类学对太平洋上的航海部族的经典研究,只能缩减成一件事,那就是:礼物的馈赠从来不是平等的,也不是自动的。馈赠伴随着对等级关系和权力的确认。就算亲人之间、朋友之间“还礼”“还人情”这种看似平等的循环,也是权力关系先确认,再倒转,总有个顺序在。而且,收礼意味着承认自己有某种义务,很多时候,礼是不得不收。古装剧流行,表面上以女性为中心,实质上的主角是皇帝。谁能从皇帝那得到更多赏赐,谁仿佛就更厉害。可别忘了,赏赐能给出去,就能收回来。而且领赏是要跪下的,至少得鞠躬。
我们为什么想要礼物?为什么不是奖品?领奖时我们高昂着头。领奖时我们也鞠下身去,但那是因为我们站在高处。得到的奖品,也许属于过去,会被淡忘,但只要正当地拿到了,就收不走。
一个世纪以前,有个叫特鲁迪·埃德尔的德裔美国小女孩,和父亲去纽约体育场看比赛,父亲愿意为她买热狗——4美分一个,只要她尊重传统、不去学游泳。游泳不是女孩子做的事情。特鲁迪选了另一条路:赢得比赛,换来热狗作为奖品。赢来的才有滋味,奖品说明的不是自己被喜爱(不像礼物!),而是自己足够强。就在体育场边的看台上,她说:“我要赢来的奖品。”10余年间,她学游泳,参加奥运会,在开放水域中练习,面对海浪、洋流、寒冷造成的失温、一群群蜇人的水母。她不仅是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,也是坚毅的人,是善于寻求支持和建设网络的创业者。她用比赛换奖金,向媒体售卖自己的故事来积攒训练经费,甚至和姐姐一起设计出一款遮盖全身的泳衣,让自己的挑战能够被社会接受,能有机会游过英吉利海峡,超越身体的极限——也超越时人对女性能力限度的想象。
1926年,20岁的她游过英吉利海峡,耗时14小时39分钟。她是第一个成功游泳横渡这块开放水域的女性,还比此前男性的纪录快了两小时。我们确实并不总能选择我们想参加的比赛。但特鲁迪为自己创造出了一场比赛。这位强大的年轻女士激励了当时纽约工厂里的女工、大码女孩、女学生、家庭主妇、女舞蹈演员……无数想超越自己,做出点别人想不到的事的女人。她让女人去向往奖品,而不是礼品。她的故事也被拍成电影《泳者之心》(Young Woman and the Sea)。感谢这部片子,从此,再想到海中的奇妙冒险时,不仅是《加勒比海盗》了;再想到海中体力竭尽那一刻的孤独与不甘时,不仅是《老人与海》了。战胜,再得到奖品,这是人生某种本质的、存在性的过程米博体育官网。这过程不分男女,但我们女人,有时得到的教育、训练、要求是去努力得到礼品,我们常以为礼品比奖品更高贵,说明我们被珍重、被爱;也以为得到礼品比奖品更轻松,纵使大多数持有这种假设的女人,都渐渐发现自己错了。
时光飞快,又是百年。1924年的奥运会在巴黎举行,就是特鲁迪参加的那届,而在2024年又回到巴黎。借用翻译家杨苡的线年间许多人、许多事拂过,有“欢乐也有痛苦,从20世纪初到世纪末都是一言难尽”。和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伟业几乎同样伟大的是,特鲁迪把后半生用在教聋哑孩子游泳上。她自己因病失聪,运动员生涯也因伤病终止,她一直生活在纽约,是布朗克斯街上那些步行去买香肠和奶酪、没结婚、终生上班的老妇人中的一位。但她无声的后半生里,奖品从未离开她,因为那是她赢来的,不是什么赏赐,因为那不是来自命运的恩典,而来自抗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