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育特长生加分喊停之后体育课将再一次变成“英语课”?前不久,教育部宣布,普通中小学招生要在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正当人们还未完全消化这一信息时,紧接着又一体育教育改革不期而至。
取消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,许多人没有真正明白,这一举措是否意味着校园体育在开历史倒车轮?体育尖子生会不会就此“泯然众人矣”?事实上,这一次改革不仅从制度上进一步确保了升学选拔的公平公正,也让校园体育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。
在作家韩寒所写的《三重门》中,主人公林雨翔体育并不突出,他父母拉关系找的体委主任这样说道,“你们儿子喜欢踢球米博8383,那么应该体能还好,就开一个一千五百米县运动会四分四十一秒吧,这样够上运动员,一般特招可以了。以后雨翔去了,碰上比赛尽力跑,跑不动装脚扭伤,不装也罢,反正没人来查。学习要跟紧。”就这样,林雨翔以长跑体育特招生的身份,从县重点一跃进入市重点中学。
而进入高中后,林雨翔发现,原本以为需要保守三年的入学秘密竟然是人们心照不宣的共识。而和他一同进来的体育生一半是假的—“瘦如铅丝的是扔铅球的,矮如板凳的是跳高的,肥如南瓜的是长跑的;还有脸比豆腐白的说练了三年室外体育,人小得像粒感冒通的说是篮球队中锋,眼镜片厚得像南极冰层的说是跳远的——怕他到时连沙坑也找不到。”
这一段描述乍看之下有些令人忍俊不禁,但却是体育在应试教育中的真实写照,事实上,现实中还出现过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。
众所周知,奥运冠军罗雪娟曾在全国游泳锦标赛中,以31.57秒获得女子50米蛙泳金牌。而四川中学生竟有人游出了“31秒的成绩”打破冠军纪录;2009年底和2010年初,上海和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接连出现因要“骗取高考加分”而集体作弊的丑闻;2014年本溪高中加分舞弊现象被曝光,87名体优生中有25名游泳体优生,这其中居然有14人都是在2013年1月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获得的二级运动员资格。
据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,2009年-2014年媒体曝光的涉及高考加分负面案件共有15起。而其中,12起涉及高考体育加分,占到80%,体育高考加分成“高考舞弊”的重灾区。
而在这背后,则催生了一条灰色的利益链。依据高考加分政策相关规定,学生参加相应比赛获得成绩,从而向体育部门申请“二级运动员”身份、此后还需要通过教育部门的认定复测,才可享受高考加分20分的优惠政策。换言之,要想顺利拿到二级运动员资格,就需要打通层层关系。
《三重门》中的主人公林雨翔花了三万块才打点好关系。在现实生活中,这一价格则有了十分明确的价格等级。据此前《法制晚报》报道,在学生高一时,学校就“开价”5000元可办“体特生资格”,而到了高三价格涨到了1万2000元。而辽宁体优生加分造假事件更是被曝出明码标价卖加分:足球体优生资格出价4万、游泳8万。
这一改革的好处或许更有利于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宗旨,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,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自我爱好。像美国NCAA,即全国大学体育协会,是一个全国性业余体育协会、非营利组织。身处NCAA一级联盟和二级联盟的大学,每年提供超27亿美元的运动奖学金鼓励联赛的发展。
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,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制虽然保证了高考公平性,但这种“一刀切”的做法却不可能一劳永逸。在一定时间内,真正期望靠体育帮助升学的学生将陷入迷茫;家长会降低在学生体育培训方面的投资;学生的体育课或许会再一次变成“英语课”。
从长远来看,校园体育最迫切的需求是建立基础而全面的选拔体系。如果没有从小学到高中一个连贯的培养通道作为支撑,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将会面临“断层”危机,好的体育苗子也将很难被“伯乐”挖掘出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